top of page
  • 鐵樹銀花

介護 X 跨代共生

超越言語的距離



校園生活時代,我們身邊總是與朋輩遊玩學習。但當進入萬千世界的社會,就開始與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所謂「三年一個代溝」,不同年代,話題、玩意等都會有不同。那麼有二十多個代溝以上的小孩和長者,共處同一空間會擦出什麼火花?



高田勇紀夫先生(69歲)曾在跨國企業任高層,假期也要埋首工作。直到退休後有一次與兒子傾談,才發現錯過了許多與兒子相處的歲月。他無意間發現托兒所人手非常不足,希望能盡一分力和彌補照護小朋友的缺失。於是決心考取國家保育士資格,並在托兒所當兼職。



高田先生雖在過去甚少與小孩相處,但沒因而感覺到吃力或嫌煩。甚至像是找到自己的第二人生。從前較嚴肅的他,被朋友稱讚變得溫柔了不少。與妻子多了育兒的話題後,關係也變得親密了。托兒所的小孩都十分喜歡這位「爺爺老師」。比起年輕的托兒所職員,他更能表現出一份祥和、穩重和可靠。


近年在日本,除了托兒所多了不少銀髮族退休後入行外,「共生型福祉施設」也漸漸備受矚目。例如把托兒所、幼兒園結合長者日間服務、大型老人院、小型認知障礙症居宅設施,甚至殘疾人士設施等。這都將院舍的環境、人力、功能活化到社區,分擔整體社會照護需求。


小孩較常被叫道「快啲啦」「唔可以」「做好啲」,然而脫離家庭和學校,與長者的互動中更常被稱讚「咁犀利嘅」「好叻喎」,對小孩的自信和情緒上都有更多正面催化作用。從長者身上學到上一輩的智慧、歷史故事、書本上難以領略的待人接物禮儀。亦能增加小孩對「老」的認知,與認知障礙症長者相處技巧,培養關懷的使命,認識生命變化的過程等在書本中難以學習到的東西。




不止是小孩,長者與天真活潑的小孩們玩耍時,注視、留意他們的一跑一跳,活動量增加,笑容也悠然而生。這些都對大腦也有刺激作用。有時小孩簡單的一句「我回來啦!」已是長者們的精神食糧。想要呵護小孩們的感覺也能讓他們重拾因年邁而失去被需要的角色及責任,在生活上產生更多正能量。


跨世代的相處,除了家庭中的祖孫關係,當擴展到社區,更能發揮到被需要、文代傳承、生命教育、塑造社會價值等作用。



作者:熊貓山


圖片來源:

city.ritto.lg.jp

job-medley.com

works.medical.nikkeibp.co.jp

http://ryokujukai.com

webun.jp

fukujukai.or.jp


更多有關鐵樹銀花:

▶IG Bio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